七月天气以炎热、潮湿为主,随着暑假来临,外出旅游、就餐人员增多,市疾控中心提示:市民应注意预防手足口病、食源性疾病等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,特别注意预防高温中暑及青少年意外伤害。
手足口病预防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,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,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还可通过接触病人的排泄物、分泌物及疱疹液污染的手、日常用具、衣物等感染。发病以手、足、口腔、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、疱疹、溃疡为典型表现,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并发症,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,导致死亡。
建议:
(1)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,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。(2)注意个人卫生,在触摸口鼻后,饭前便后,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用清水、洗手液或肥皂洗手;打喷嚏、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;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;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;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,掌握“七步洗手法”。(3)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,每天定时开窗通风;勤换、勤洗、勤晒衣服和被褥;奶瓶、奶嘴及孩子常用物品要经常彻底清洗消毒。(4)做好消毒工作。(5)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,避免与有发热、出疹儿童接触。(6)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(特别是肛周皮疹)或口腔溃疡等,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(7)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、因病缺课登记制度、通风消毒措施。
展开剩余66%食源性疾病预防
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、病毒等病原菌借助食品引起的一组疾病,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为主,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、乏力等症状。暑假期间,人们外出聚餐机会增多,就餐时需注意食品卫生,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品。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,需及时去医院就诊,以免延误病情。
建议:(1)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、接触脏东西后、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,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。(2)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,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、蛋、肉和水产品。(3)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,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;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,不喝不干净的生水。外出就餐时,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、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。(4)注意防虫、防鼠,加强对粪便、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。(5)一旦发现肠道传染病症状者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高温中暑及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
暑假期间,要特别注意防范儿童青少年溺水、交通事故、跌倒和触电、烧伤烫伤等意外伤害。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、快递员、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。
建议:(1)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,工作者须加强通风降温,避免阳光直接照射。合理调整工休时间,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疲劳。
(2)减少产热,外出时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,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,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,如藿香正气丸、清凉油、人丹、风油精等。
(3)合理饮食,及时补充水分。饮食以清淡为主,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、维生素C的食物,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。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,在高温时不宜饮用。
(4)一旦出现中暑,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,给予含盐清凉饮料。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,出现昏迷、高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脱水等,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。
(5)高温天气驾车出行时,家长要养成下车时查看后座的习惯,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,以免孩子在高温下中暑,甚至危及生命。
(6)家长应对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安全排查,消除各类安全隐患,热水瓶、消毒液等物品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位置,厨房刀具等尖锐物品要放置妥当;家中用电设备和电源要远离儿童触及范围;不要让儿童攀爬窗台。
(7)家长应教导孩子不要去危险的地方、不进行危险的行为。例如,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,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、池塘或水库游泳,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,不闯红灯等。
(8)在儿童饮食起居方面,要做到新鲜、无毒,防止食物污染变质。严禁低龄儿童吸食果冻等胶状食物,防止堵塞呼吸道。
(9)注意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,学习自救技能。家长应做好监护工作,尽量避免未成年人独自在家。
转自:铜川日报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
发布于:北京市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